武陵酒业:重回高端之路
公司历史
陶渊明在《桃花源记》中描写了那位误入桃花源的武陵渔夫受到酒、食款待的故事,这是武陵酒名称的渊源。而今天的武陵酒,它的奠基人是鲍沛生。
1952年,常德酒厂成立,当地最好的酿酒师傅们都汇集到这里,四年后,无锡轻工业学院(现江南大学)发酵专业的年轻毕业生鲍沛生分配到这个县级酒厂担任技术员,他的同班同学季克良则去了贵州茅台镇。
“文革”期间,湖南作为毛泽东的故乡,有繁重的接待任务。而当时作为接待用酒的茅台酒产量并不高,分配到湖南省的量只有1000斤,无法满足接待任务。时任湖南省委书记来到常德,找到了酒厂里学历最高的鲍沛生,希望他能“搞一个和茅台酒一样的酒”作为招待用酒。鲍沛生认真考虑后接下了这个任务,他认为常德地处北纬29度,温度适中,空气中适合酿酒的微生物极易培养。
经过数月的奔走,鲍沛生和酒厂工作人员在德山沅江一个三角洲边,找到了最适合酿酒的水源。1971年,常德酒厂成立了一个新型产品研制小组,鲍沛生等人开始了探索过程。通过查阅资料,鲍沛生发现北宋时常德名为武陵郡,而且陶渊明在《桃花源记》中提到了武陵,故将尚未问世的新酒命名为“武陵”。
之后的三五年,鲍沛生经常带着酒厂骨干去茅台酒厂学习先进的酿造技术——他的大学同学季克良在那里担任技术副厂长。鲍沛生带领的技术小组得到了茅台酒厂的支持,他们待的时间短则一周,长则数月,他们从茅台酒厂的内部文件上学习酿造优质酱香型白酒的各种细节。
1975年,鲍沛生带领的研制小组酿造出的武陵酒跟茅台酒已经基本不相上下,甚至连茅台酒厂派来交流的人也无法分辨出两种酒。茅台酒厂领导一度想让武陵酒当做茅台酒出售,但被湖南省的领导拒绝了。
“其实在工艺方面,武陵酒和茅台酒有多处不同,最大的区别是原料。”鲍沛生解释道。酿造武陵酒,需将高粱放在冷水里浸泡20小时,再换成45度以上的水浸泡,知道高粱吃水百分之六十到七十。
1979年,武陵酒在第三届国家品酒会上获得进步奖。这一年,轻工业部还特别举办了品优质酒的大奖赛,盲品结果出来后,武陵酒得分超过当时中国最知名的茅台酒0.8分。这个结果让武陵酒一炮走红,一时间,常德酒厂门庭若市。
当时因为武陵酒产量有限而需求极大,每卖一瓶酒都需要鲍沛生批示。常德酒厂工作人员的地位也随之升高——他们可以随之买到颇为紧俏的长沙至北京的火车票。
1981年7月,常德酒厂一分为三,原武陵酒车间改为常德市武陵酒厂。1989年的国家品酒会上,武陵酒被评为“中国名酒”, 武陵酒与茅台、郎酒在酱香白酒领域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,合称“茅武郎”。
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本世纪初,曾经在白酒业风光一时的湘酒军团,却似乎成了一个连家门口也守不住的孱弱之师。这些年在白酒此消彼长的竞争硝烟中,罕见湘 酒攻城略地的身影。不仅如此,甚至连湖南本土市场也几乎被竞争对手吞下大半。但近年来,湘酒马不停蹄地开展资产重组,揭开了湘酒复兴的序幕。
“湘酒衰落,原因非常复杂,包括企业改革迟缓且不到位、经营观念落后、各酒企之间缺乏合作意识、资金紧缺、相关方面支持力度不大等等多方面原因。”有业内专家指出。
“武陵酒”,作为全国当时酱香型的名酒之一,酱香型就应该是其个性所在,但后来由于受到浓香型白酒走俏的诱惑,搞了一个“酱改浓”工程,结果市场反映平淡无奇。
2003年11月,泸州老窖以资产置换的形式收购常德武陵酒有限公司60%的股权;2007年6月,泸州老窖再次增持武陵酒500万股股权,交易结束后,泸州老窖持有武陵酒80%的股权.